手机看看微信 注册登录
0393-85810252303596506@qq.com

王晨百的发表作品

2020-03-27 17:03:25   

  晚上下班回家从马甸桥东的南北地下通道经过时,总能见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。老人依偎通道的西墙而坐,身旁立个装有两个轮子的小拉车,面前摆着不太显眼的小摊,且不过是些普通的菜蔬,菜也很少。整整一个冬天,老人几乎是在地下通道打发过黄昏后的时光。

  老人满头白发,戴着一顶单薄的帽子。岁月的年轮在老人脸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皱痕,她的眼眶塌陷得不轻,仅能看到一副充满忧郁不安的眼球。凛冽的北风毫不留情地刮过,通道的地面上散着冻人的寒气,拿脚走在上面便觉感凉气逼人。老人缱绻身子坐着,小摊和小拉车将她紧紧围住。但凡有人打她身边走过,老人便会叫喊两声,“卖菜,白菜、菠菜、萝卜。”老人声音沙哑,也很响亮,仿佛她的声音里充斥着哀求与对生活无奈地诉诸。细看老人的眼,是湿润的。

  每次经过马甸桥地下通道时,大概在晚上七点半左右,回回能见到老人的身影。有几次加班,回家格外晚,经过马甸桥地下通道仍旧见到那个老人坐在地上卖少许蔬菜。我住在郊区距离马甸挺远,公交车里挤得厉害,且家中又不缺菜,因此很少关照老人的生意。想起来,心里边一直觉着有几分愧意。记得小时候,姥姥住在我们家,母亲总会把做得最好的饭菜端给老人吃,还不许我吃,当时我很抱怨。母亲却说,老人养孩子不容易,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喝,把好的东西全留给孩子,老人或许吃完这顿饭,就没机会吃下顿,你还小,往后有的是时间吃好东西。

  我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,胆量也不是太大,向来极少和生人说话,从未过问卖菜老人身后的故事。公司同事小李是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生,相对比较健谈,于是我把老人卖菜的事情说给了她听,她满怀同情心和我一处去询问卖菜老人的生活情形。在老人地摊前,我随意挑个菜花,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小拉秤给我选的蔬菜称重,我赶紧拿出三块钱递给老人。小李和老人轻声搭起了话,老人右耳听不清,小李便提高声音向老人简单地提些问题。我侧蹲在旁边倾听老人诉说往事。

  从老人的话语里,清晰地了解到老人已有八十四岁高龄。老人姓周,是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人。老人原有两个孩子,因家里穷困不堪,不得已把一个孩子送给人家,留养一个儿子。老人的老伴先时做过干部,日子勉强过得去,两人辛辛苦苦将儿子抚养成人。儿子读完大学,又读了研究生,读完研究生又读了博士,最后去了美国留学,好像获得了个不错的学位。不知道在国内是不是找不到相应的工作,还是他故,老人的孩子留在了美国,似乎在美国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,娶了媳妇,生了孩子,在家中俨然成了“家庭煮夫”,相妇教子来着,等到三十年退休后再回北京故土。老人掐指一算,儿子去国外整整已有二十七年。还有三年儿子便能退休还家,老太太嘴里念叨着。

  我们问老人,孩子每年都回来看您么?老人摇摇头,说没有。我又问她,您儿子多长时间来看您一回?整整二十七年了,她的儿子从国外只回来过一次。那年老伴去世,老人打个电报,儿子才从美国匆匆忙忙赶来一趟,临走前给老人留下两千元美金。此后,儿子再也没有给老人寄过丁点生活费,自从老伴去世后,老人一点退休金也没有,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生存成本很高,老人的生活由此每况愈下,十分拮据。

  老人曾经去有关部门申请过低保,因为老人有儿子,低保始终没有申请下来,老人曾经在最穷困的时候去地里挖野菜当口粮。有个好心女子,老人记得格外清楚,那个女子买过她的菜,同样询问过老人的生活情况。当女子得知老人生活很艰难时,女子主动帮老人申请低保,就是因为老人有儿子,不符合政策规定,低保对老人来说已是遥遥无期。

  老人也要生活,只好自食其力,走大老远的路,去购菜,拉着沉甸甸的小拉车,在从马路上搬到四米深的地下通道,那小拉车和蔬菜的分量加起来足足有四十斤,偌大年纪的老人哪能经得起上上下下地折腾。为了生存, 老人把所有的苦与痛隐忍了下来。

  地下通道里是不允许摆小摊位的,城管执法人员驱散小商贩,但总会对老人开恩一把,倒不曾赶过老人。老人对在这里的执法人员都很感激。老人将菜卖给他人,自己却从来没有舍得吃过好菜。穷困时,老人每天能吃的仅仅是喝棒子面,撒上一些不能卖的菜叶子。面对老人如此困苦不堪的生活,我们不敢再深问,生怕勾起老人过多心酸的回忆,那样只会令老人更加痛苦。

  老人在马甸附近有自己的家,家里只有她孤零零的一个人。房子不大,却是自己的,那是老人老伴还活着的时候花五万块钱买下来的。如果没有那间可以为老人避风的小屋,老人或许活不到今天。

  老人的房子眼下设若卖了,至少能值几十万。她完全可以把房子卖掉,把钱交付给养老机构,让养老机构来为她养老,也可免去风吹日晒夹行中奔波的劳苦。但老人没有那样做。老人一辈子过惯穷困日子,什么东西都极为珍惜,不敢轻易浪费。如果房子没有了,无疑等于要了老人的命。老人嘴里的一句话,我听得很清楚,要把房子留给儿子,不能让孩子在外漂泊一生,回到故土连个家都没有。

  儿子没给老人寄过钱,老人没有一句埋怨,说钱要是寄错了,多不好啊。儿子二十七年没有主动看过老人一回,老人没有一句埋怨,孩子回来一趟需要花很多钱,他没工作,多困难啊。

  快过年了,天冷到了极致,老人依然坐在地下通道卖菜来维持生计,她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再想念自己的孩子,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团聚,难道还要再等整整三年吗……

  该文章发表在《知心姐姐》杂志和曲靖日报。文章发表标题均有改动。 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、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,南方日报、南方网、广东作家网、《作品》杂志社承办的我心中的海洋征文活动中,《海洋之变》荣获三等奖。

  《她养了你 谁来养她》、《从南方到北方的二姨》该文章发表在《知心姐姐》杂志。《她养了你 谁来养她》发表名称更改为《不让妈妈再孤苦伶仃》。

  《从南方到北方的二姨》在2012年中华散文征文中荣获一等奖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王晨百散文:她养了你 谁来养她
下一篇:河清之洗的稿成时间